海水食用魚類
公告主旨:日本真鱸


中文學名:日本真鱸
分 類:條鰭魚綱 class Actinopterygii 鱸形目 order Perciformes 鱸亞目 suborder Percoidei 真鱸科 Family Percichthyidae 真鱸屬 Genus Lateolabrax
中文俗名:七星鱸、花鱸、青鱸、鱸魚
英文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英文俗名:Japanese seaperch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平截並延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與腭骨均長有絨毛狀齒帶。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隅角處有1根強棘,腹緣有棘突3根,主鰓蓋骨有2棘。被細小櫛鱗,不易脫落。背鰭硬棘與鰭條間有深缺刻,具硬棘XIII,軟條13;臀鰭硬棘III,軟條8;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體側上部散在黑點。背鰭黃褐色,散在黑點;臀鰭黃褐色而具暗色斑紋;尾鰭淡色至灰黑色。此類魚之分類地位仍有存疑,Nelson (1994)將此類魚暫列為不確定魚而暫列於真鱸科 (Percichthyidae)。
最大體長:102 cm
繁殖週期:11月至翌年2月中旬
地理分布:分布於黃海、東海、日本沿海至南中國海。台灣分布於北部及西部海域。
飼養水質:水溫20- 25℃,廣鹽性魚種,在淡水、半鹹水及海水 。
食 性:孵化後第2- 3天口張開,並於第4天投餌輪蟲飼育幼魚,第十三天稚魚體長約6.0公釐,再添餵豐年蝦無節幼蟲,第二十六天起增餵水蚤,此時稚魚平均約11公釐,開始逐漸淡化至水中。七星鱸馴餌時,初期使用水蚤、橈腳類等活餌,且慘少量絲蚯蚓。幾天後, 加入魚槳或人工飼料,繼之活餌逐漸減少,魚槳或人工飼料逐漸增 加,最後則完全投餵魚槳或人工飼料。
行 為:喜棲息於淡、海水交會區,而以礁區底流動水域較多,常上溯淡水域覓食。每年春夏之際幼魚上溯,而在冬季降游回大洋,性兇猛。鱸魚成魚會在海中產卵,幼魚孵化後,再溯溪而上生長。
常見疾病:寄生蟲感染、水黴菌:廣存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鹹水水域及潮濕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在的黴菌,主要有水黴目(Saprolegniales)、霜黴目(peronosporales)及水節黴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黴菌(Saprolegnia)最為常見,於10- 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水黴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隻因擁擠、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黴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於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表層的菌絲則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狀的覆蓋物,並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經由水而傳播各處。
疾病處理:
1.寄生蟲感染
食鹽療法:短期藥浴 35公克/1公升水,福馬林、甲基藍藥浴3- 5分鐘之後以黃藥治療,防止二次感染
2.水黴病
用10%海水浸泡10- 15分鐘並加溫大量換水。
辨別雌雄:雖然沒有明顯的外部特徵來區分公母,擠壓腹部有精液泄之雄魚,雌魚則腹部飽滿柔軟。
參考文獻:
http://www.fish.org.tw/chinese/Japanese%20seaperch.html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18_003
http://163.27.93.66/fish/__39.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91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