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食用魚類

最後修改時間:2019-07-30 22:32

公告主旨:吳郭魚

中文學名:莫三比克口孵非鯽、尼羅口孵非鯽、歐利亞口孵非鯽

 

中文俗名:非洲鯽魚、尼羅魚、羅非魚、吳郭魚、台灣鯛

 

英文學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

 

英文俗名:Tilapia

 

分  類:分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輻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慈鯛科:Family Cichlidae

 

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灰黑色,或銀灰而帶有藍色,背部較深,腹部則淡;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不具暗色橫帶,唯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4-6條不顯之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許多灰色小點,無垂直橫紋;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之胸、背及尾鰭具鮮紅之鰭緣,體色偏黑,頭部偏白。 

 

生態習性:廣鹽性魚類,可存活於淡水及海水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高鹽度、低溶氧及混濁水,但耐寒力差,適宜生存溫度在16-35℃,溫度低於10℃以下,或高於40℃以上皆不利生存;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被養殖業者引進繁殖。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等為食。

 

繁殖特性:雄魚會在池底以口咬泥土或以尾鰭清掃泥土 , 使成 一個20 ~90公分之 圓鍋形凹穴,如是水泥底則以尾鰭清掃乾淨即可成為產卵床,接著即去誘請雌魚前來產卵。產卵時雄魚在旁邊守護,待雌魚產卵後雄魚即進入穴內授精,雌魚在卵受精後即將受精卵一一吸入口中,利用口腔內不停的吸水活動使魚卵在口腔內滾動孵化。

 

歷史演進:1946年台灣吳振輝郭啟彰印尼將其引進,從而得名吳郭魚。 台灣鯛魚(吳郭魚)屬於慈鯛科(Cichlidae),原產於非洲,全世界共有100多種。台灣水產史記載吳振輝及郭啟彰兩位先生於1946年從新加坡引進俗稱「在來種」或是「土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又稱「南洋鯽仔」、「黑鯽仔」,後人為了紀念兩位先生引進的功勞,特別取兩位先生的姓氏來命名為「吳郭魚」,當初所引進的「吳郭魚」目前已被淘汰, 之後,台灣陸續引進多種吳郭魚,例如「歐利亞種吳郭魚」(Oreochromis aurea),於1974年由廖一久、曾文陽、黃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進;「賀諾魯種吳郭魚」(Oreochromis hornorum),於1981年由黃丁郎自哥斯大黎加引進;「黑邊吳郭魚」(Tilapia rendalli),於1981年由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進。「紅色吳郭魚」(Oreochromis sp., Red Tilapia),俗稱紅尼羅魚、紅郭魚、及埃及紅魚,則是於1968年由台灣水產試驗所郭河所長選種雜交成功。

1969年,郭河所長以莫三比克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雌魚與尼羅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雄魚雜交育種成功,名為「福壽魚」,俗稱「改良種吳郭魚」。此一魚種使台灣吳郭魚養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75年,水試所更成功以尼羅吳郭魚雌魚與歐利亞吳郭魚雄魚雜交育成單雄性吳郭魚,俗稱「單性吳郭魚」。經過長久的育種及改良, 吳郭魚是目前台灣地區日漸重視的養殖魚種,為了拓展外銷市場,更有「優質化的改良吳郭魚品種」─「台灣鯛」的出現,並已成功進軍世界各地市場。

 

參考資料: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83%AD%E9%AD%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