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最後修改時間:2019-07-31 12:18

公告主旨:常用餌料生物

常用餌料生物

 

  現今水產養殖產業中,幼苗的蓄養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下進行,養殖生物在此階段因為口徑小、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加上幼苗各階段食性的變化,這些都成為稚魚攝食適當食物的限制因子,因此如何提供適合幼苗的食物,成了決定養殖成敗的首要條件。

  人工飼料製造技術已經日趨成熟,相關學者討論到微粒飼料應用於貝類、甲殼類及魚類等水產生物的效果,他們指出微粒飼料對某些蝦類和淡水魚類幼苗的效果頗佳。然而,至今仍有大部分貝類及海水魚類幼苗無法突破,因為其體型小、缺乏或消化酵素不完全,致使幼苗攝食微粒飼料效果不彰,即使被攝食也不一定被消化吸收。餌料生物具有適當的游泳能力,可以廣泛的分布在各水層中,有助於活動力低的幼苗攝食。餌料生物包含動植物性浮游生物,不但種類多、易消化、體型大小也不同,所包含營養也豐富多變,可以提供幼苗較多機會去攝食符合所需要的食物來源。因此餌料生物至今仍為水產種苗生產中不可取代之一環,能否充份提供穩定、大小適中、營養價值高之餌料生物將左右種苗生產成敗之主要關鍵。現今養殖現場長使用的餌料生物有輪蟲、橈足類、豐年蝦及微藻等。

動物性餌料生物:                       

  1. 輪蟲

輪蟲(rotifer)因頭部有一圈類似轉輪狀的纖毛冠因此得名,

隨季節及水溫不同,其型態與大小可分為三種:

L型:背甲前緣突起鈍,甲長介於162~243μm之間,低水溫期出現。

S型:背甲前緣突起尖,甲長介於150~205μm之間,終年可見。SS型:背甲前緣內縮,甲長介於94~163μm之間,高水溫期出現。輪蟲最合適之培養鹽度為15~25 ppt;極小型(SS)及小型輪蟲(S)最適溫為28~33 ℃,大型輪蟲最適溫為25~28 ℃;溶氧對輪蟲增值之影響亦因其大小而異。大型種在2.3 ppm溶氧以上時,其增殖率與產子數皆不受影響。小型輪蟲在溶氧為0.9~6.1 ppm間均不受影響,因此小型種之打氣適量即可。輪蟲在pH 7.5~8.5間其增殖情形最佳。現場養殖多運用於各樣魚、蝦、蟹種苗初期餌料生物。

  1. 劍水蚤(橈腳類)

  橈腳類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腳亞綱,種類約有6000種,多數為海水種。橈腳類多半身體小而細長,體長約0.3~10.0㎜,以1~4㎜ 為主,劍水蚤(Cyclopoida )水中動作迅速,以小型浮游生物(包含輪蟲、小型橈腳類)為主要捕食對象。現場養殖多直接投餵魚、蝦苗中後期。

  1. 豐年蝦


(水生動物實驗中心自攝)

  豐年蝦(brine shrimp)是一種重要的餌料生物、尤其是幼魚的開口飼料,一直受到水產養殖者們的重視。目前全世界已發現超過50種品系。豐年蝦屬廣鹽性生物,可生活在10~220‰,容忍範圍:1~340‰ ,其最適鹽度為30~50‰、最適水溫25~27℃、最適pH值:7.5~8.5、溶氧:>1ppm即可存活。豐年蝦為雜食性濾食生物,以50μm以下的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細菌、酵母、有機碎屑較佳。剛孵化之無節幼蟲體長約為0.35 mm,歷經15次蛻皮變為成蟲。現場養殖多用於魚、蝦、蟹苗後期餌料生物。

 

植物性餌料生物:

  1. 海洋擬球藻 Nanno

  海洋擬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屬金藻門(Chrysophycophyta)、真眼點藻綱(Eustigmatophyceae)、真眼點藻目(Eustigmatales)、單珠藻科(Monodopsidaceae)。直徑為2~5 μm。擬球藻主要棲息地帶為溫帶水域,最適鹽度範圍鹽度為20~35 ppt;光度為1,000~12,000 Lux之間, pH值範圍為7.5~8.8偏鹼性之水域內;溫度以25~31 ℃為最佳。現場養殖方面多應用於輪蟲滋養及海水魚苗之投餵;亦可直接投餵當作文蛤、牡蠣、淺蜊及真參幼生之餌料。

  1. 周氏扁藻 Tetra


http://protist.i.hosei.ac.jp/pdb/images/Chlorophyta/Tetraselmis/sp_06.jpg)

  周氏扁藻(Tetraselmis chui)屬綠藻門(Chlorophycophyta)、綠色鞭毛藻綱(Prasinophyceae)、綠色鞭毛藻目(Prasinocladales)、綠色鞭毛藻科(Prasinocladaceae),直徑為8~16 μm。藻體型態為橢圓或卵圓形,細胞內有一杯狀並呈現綠色之色素體,其為葉綠體,而細胞後端有一蛋白核。在杯狀缺口處伸出四根等長鞭毛。藻體游動快速,呈長軸轉動,無法明確看出四根鞭毛所在。周氏扁藻培養溫度以25 ℃生長狀況為佳;鹽度在30 ppt的環境下增值效果最佳。在冬天寒冷氣候中,其增值率隨著鹽度的上升而提高;光度為500~10,000 Lux。現場養殖應用方面常見於投餵輪蟲作二次滋養及直接投餵海水魚苗,亦可直接投餵貝類幼苗及甲殼類眼幼蟲時期如:草蝦、蟹類。牡蠣幼苗在成長至150μm時以扁藻及等鞭金藻一起使用可提高存活率及成長率。

  1. 牟氏角毛藻 Chaet


http://www.ndu.ac.jp/~t-nagumo/taxa/ChaetodidyLM.jpg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 muelleri)屬矽藻綱(Bacillariophyceae)、圓心目(Centrales)、角毛藻科(Goniotrichaceae)。直徑為6~9 μm,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有四根刺,所以又稱之為角刺藻。由細胞壁四端衍生出來的角毛細長且尖銳,末端無分叉現象,兩端角毛以細胞體為中心時,俯視觀看形狀略微〝S〞形。細胞型態為長方形或圓形,大多以單個細胞存在。培養角刺藻最適鹽度為13~18 ppt;光照10000~15000 Lux;溫度25~30 ℃;pH 8.0~8.9。現場養殖多運用於投餵人工繁殖之對蝦類例如草蝦、斑節蝦等眼幼蟲時期當餌料亦可直接投餵牡蠣等雙殼貝。

  1. 等鞭金藻 Iso

  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屬定鞭藻門(Haptophyta)、定鞭藻綱(Haptophyceae)、等鞭藻目(Isochrydales)、等鞭藻科(Isochrysidaceae)。直徑3~7 μm。等邊金藻無細胞壁,大致上呈橢圓形,具有2根鞭毛,雙鞭毛間有根短小且不明顯之退化定鞭,兩根鞭毛幾乎等長,所以有等鞭金藻之稱。現場養殖方面則常見於應用在輪蟲二次培養、豐年蝦、橈足類、海參、二枚貝及對蝦類之幼苗,此外乾燥粉末添加在餌料原料中可減少其而外礦物質的添加。

  1. 杜氏藻


  杜氏藻屬綠藻門(Chlorophyta)、綠藻綱(Chlorophyceae)、團藻目(Volvocales)。杜氏藻別名杜諾爾氏藻,屬於海產類的單細胞綠藻類,單細胞沒有細胞壁的構造。又因在高鹽分的海水中生長較佳,故稱鹽藻,型態呈梨形、橢圓或紡綞形,直徑3~14μm。適當溫度:25-30℃;pH質:7~9之間,尤其在7~8.5之間最為優良,光照度為2000~6000Lux。養殖現場多應用直接投餵於魚、貝類之幼苗,可得良好之育成率。也可直接投餵動物性餌料生物例如:輪蟲、豐年蝦。因具高量之胡蘿蔔素,也可用於醫學研究及健康食品上。

  1. 柵藻

  柵藻(cenedesmaceae sp.)屬綠藻門(Chlorophyta)、綠藻鋼(Chlorophyceae)、綠藻目(Chlorococcales)。柵藻為淡水藻類,由2或4個細胞組成,細胞呈紡錘型直線排列。細胞寬約1.6~5μm,長約5.5~12.6μm,外側細胞兩端各有一長主刺,長約4.5~7.5μm。合適培養溫度為25℃,pH值:6~8,光照:10000 Lux。水產養殖現場多作濾食性魚類之天然餌料,如鰱魚、金魚、熱帶魚、吳郭魚。此藻也可作為水域中之基礎生產者,除淨化水質之還可培養餌料生物。